·中國專用汽車之都 政府定點采購單位
·環衛車、環衛設備及專用汽車生產基地
銷售經理:王翔 13908662884
王經理 18995953584
姚經理 18771340219
鮑經理 13409665848
傳真號碼:0722-3818001
企業郵箱:zhtzcw@qq.com
在大自主戰略全麵提速之時,東風提出了合資自主的“第三種模式”。不僅如此,已從東風有限剝離出來的東風柳汽最快將於7月份獲得轎車生產資質。這也就意味著,繼東風汽車針對乘用車板塊重整自主“三風”——東風風神、東風風行、東風風度之後,東風大自主戰略再度提速。
代號G25
在東風大自主進程中,合資自主中的東風日產啟辰和東風本田的思銘目前都已初具規模,但神龍汽車暫未推出自主品牌。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劉衛東向本報記者透露,東風方麵正在考慮,在東風主導品牌和渠道的基礎上,由神龍汽車主導工業化的新模式。“也就是說,車型將采用東風的品牌標誌,沿用東風現有的銷售渠道和體係,但由神龍汽車生產。”
盡管東風方麵對這“第三條路”並未大張旗鼓地宣揚,但從本報記者獲悉的消息來看,東風已開始付諸實踐。“神龍汽車內部代號為G25的整車項目,目前正由麥格納進行開發工作。”一位麥格納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這個項目開發方麵東風包給了神龍,神龍包給了我們,未來這款車型將由神龍汽車生產,掛東風的‘雙飛燕’標識。”
事實上,早在2011年12月,東風就曾向業界透露過東風品牌與神龍合作開發合資自主谈球吧-体育赛事的初衷。彼時計劃五年內將東風自主品牌乘用車穩居國內自主品牌第一陣營的“乾D300”之下,東風自主乘用車的銷量提升成為戰略實施的重中之重。
在當時,啟辰的發展規劃已基本落定,而本田因為谈球吧-体育赛事線較短在合資自主的發展規劃上也頗為主動,因此東風內部更傾向於以與神龍合作開發的谈球吧-体育赛事作為新突破點。並且,東風標致和東風雪鐵龍本身的品牌影響力並不強,新品牌和渠道易對其現有的谈球吧-体育赛事銷售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因此,在東風的權衡之下,借用已有一定影響力的“雙飛燕”標識和東風品牌渠道將更有把握。
“我們想運用一些創新並且更加國際化的思想,品牌是品牌,生產是生產,製造是製造,不完全混合在一起。”劉衛東坦言,這種模式的糾結之處也涉及到品牌性質的認定,“算不算合資公司的自主品牌,還需要探討。”
“三風”聚首
無論如何,代號G25的神龍合資自主已踏上征途,而在“純自主品牌”層麵,曆經一係列品牌調整與谈球吧-体育赛事體係改革,東風大自主戰略再進一步。
“已從中日合資企業東風有限剝離出來的東風柳汽,將以東風集團的全資子公司的形式最快在7月份獲得轎車生產資質,其三廂轎車有望在明年北京車展上市。”近日,有消息稱東風柳汽轎車生產資質取得實質性進展,這不僅意味著東風柳汽已發展20餘年的乘用車事業始終徘徊於轎車之外的局麵得以終結,更大的意義是東風大自主版圖將再添新軍。
在此之前的今年4月,東風乘用車板塊東風風神、東風風行、東風風度正式發布。“三風”的發布,宣告東風大自主戰略已經從渠道整合階段進入子品牌重新梳理階段。至此,東風乘用車品牌旗下“三風”係列子品牌幾乎覆蓋了中級車各個細分市場。
而兩個月前,東風又通過重組福汽成功謀取東南汽車,順利擴編自主版圖。未來,福建將成為東風在南方的又一戰略基地,拋開擴大東風自主布局不說,僅憑福汽所處的沿海地理優勢,東風的海外事業推進將更有近水樓台之勢。
事實上,無論是“三風”聚首,還是對東南汽車的整合,都源自東風2011年提出的大自主戰略。時至今年5月,在這一戰略之下的東風自主品牌的市場表現可圈可點。數據顯示,今年1-5月,東風集團自主品牌銷量為560368輛,穩居行業第三,較排名第二位的長安集團僅少2萬輛。
取得階段性進步的同時,東風大自主整合也步入深水區。目前,銷售渠道及售後服務方麵的整合已基本完成,而產業鏈前端包括研發和采購環節的整合仍需要花大力氣來推進。
重中之重
據了解,東風風神、東風風行和東風風度目前仍是各自研發,東風汽車總部研發資源整合和協調程度並不高,而一些車型對於外資品牌卻存在較大的依賴。如東風風神S30雖是東風自主品牌,但平台和技術源於愛麗舍,零部件采購主要來自神龍汽車;風神A60源於軒逸平台,采購來自東風日產;鄭州日產的零部件采購有一部分來自神龍和日產,而東風風行的采購渠道是獨立的。
不得不說,東風自主品牌在研發和技術領域與外資的合作是一把雙刃劍,過度的依賴將會影響自主品牌在研發能力上的突破。但在東風公司技術中心主任方馳看來,東風自主品牌同樣從合資企業汲取到了營養。“合資企業應該為自主品牌乘用車起步提供了一些支持。”據方馳介紹,原來的合資企業完全做外資品牌,流程還是在外商手上。現在,通過對外資品牌的學習,建立流程為自己所用,對自主品牌在技術上的突破大有裨益。
但是,東風大自主對於研發的整合並不會一蹴而就。方馳告訴記者,早在2011年,東風汽車就開始推動研發協同,但時至今日,這一工作仍在繼續。“這種協同不同於行政管理和行政命令,而是要隨著車型的換代逐步推進。”劉衛東亦表示,不會為研發的整合製定具體的時間表,“東風與子品牌之間需要相互理解,推進工作將循序漸進進行。”
在2012年112萬輛的起跑線上,要在2015年實現180萬輛到200萬輛自主品牌乘用車規模的大目標,東風大自主仍需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