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用汽車之都 政府定點采購單位
·環衛車、環衛設備及專用汽車生產基地
銷售經理:王翔 13908662884
王經理 18995953584
姚經理 18771340219
鮑經理 13409665848
傳真號碼:0722-3818001
企業郵箱:zhtzcw@qq.com
東風副總詳解一汽東風合作內幕
“現在業內有一個認識,未來5年汽車技術會加速發展,其發展速度相當於過去20多年的技術發展進度。汽車‘四化’對車企帶來不小的挑戰。但就目前而言,車企最大的壓力還是來自於排放與油耗,標準法規的提升對企業帶來的挑戰空前,靠單打獨鬥是不行的,必須抱團合作。”
6月27日,由東風汽車公司獨家冠名的《加油!向未來》第二季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劉衛東在發布會後的媒體溝通會上如此表示。
2018年北京就要實行國六排放標準,這一標準有些指標要求超過歐洲。同時油耗標準也在不斷升級,現在正處於第四向第五階段過渡,碳積分製度和企業利益密切相關。
盡管深感技術升級與標準法規升級帶來的巨大壓力,劉衛東還是對中國汽車工業很有信心:“中國汽車工業在近兩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慢慢進入了能夠與跨國公司競爭的階段。雖然日係、美係、德係還有差距,可望而不可及,但與法係和韓係比已經是可望而可及的階段,中國汽車工業也將用5-8年左右的時間在科技創新上成為世界第二的汽車創新大國。”
聯手一汽做機製創新
為了應對上述問題,東風與一汽正在謀求於技術研發領域進行合作。
“雙方簽署協議後已組建了強大的隊伍,目前正進行調研、選址工作,同時也在同大專院校和其它合作夥伴進行接洽。地點初步選定在北京。”
劉衛東稱:“我們也知道,像一汽、東風這樣的國企,短板是機製不夠靈活。我們聯合做這個技術創新中心,就是想做一些創新,不僅僅是技術上進行創新,更在體製和機製上進行創新。這是雙方下定決心要做的。”
據了解,雙方計劃成立一個創新公司,采用國際上通用的項目管理製,下設三個子項目,分別是智能網聯,氫燃料和輕量化。公開招募職業經理人負責,借鑒股權激勵等薪酬方式。每個項目都設專項基金,吸引大專院校等合作方參與。
今年2月,一汽集團與東風汽車集團正式簽署共建前瞻共性技術創新中心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圍繞車載智能網聯、燃料電池、輕量化等前瞻性技術進行研究。
兩大車企集團的聯合研發行動備受外界關注,劉衛東的介紹也是合作雙方首次向外界披露聯合研發項目的進展情況。
科技創新為立業之本
在車企紮堆讚助電視娛樂節目的當下,東風為何要讚助《加油!向未來》這樣一檔科技節目?對此,劉衛東解釋,一方麵科技創新是社會熱點,也符合汽車行業的特點,“汽車是科技創新的最大載體”;另一方麵,科技創新和東風汽車公司的企業定位和發展曆史比較吻合。
劉衛東介紹,科技創新一直是東風汽車的立業之本。“十二五”期間,東風汽車公司每年投入180億元用於整個集團的科技費用。而自主乘用車的研發費用占20個億。
“東風對於技術中心曆來的要求是,隻看項目不差錢。東風希望能夠掌控核心技術。盡管隻要肯花錢,很多技術都能買來,但我們還是希望能夠自己做。”
在這次發布會上,東風公布了其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自主研發綜合能力國內領先,到2025年,自主研發綜合能力國際先進。東風汽車公司科技工程部科技管理處處長徐新平介紹,東風將重點實施兩大科技戰略:一是綠能戰略,大力發展節能汽車,乘用車平均油耗到2020年將控製在5.0升。
二是汽車智能,將以安全為核心,實現產能智能控製和智能製造。汽車本身的智能控製主要發展車聯網、互聯網技術;智能製造要逐步推行東風在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的工廠建設。
東風汽車公司計劃於2018年實現高速路況自主駕駛,並實現車載遠程通訊功能,到2025年實現高度自動駕駛,100%車型實現車聯網技術應用。
“大自主”先做大後做強
“今年自主品牌兩級分化很明顯,吉利、上汽、廣汽等自主品牌發展迅猛,長城、東風等自主品牌勢頭比較弱。”劉衛東並不諱言東風自主品牌落後的局麵。他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起步比較晚,另外近期東風自主乘用車在發展上“的確遇到了一些困難”。
如今的東風自主乘用車是“4+2”模式,“4”是指風神、風行、風光、風度,另外兩個是創新的載體,合資品牌東風裕隆和合資自主品牌啟辰。
在外界看來,東風自主品牌乘用車雖然隊伍龐大,在車企大集團裏數量最多,但力量分散且競爭力不強,缺乏龍頭。
劉衛東介紹,東風的核心想法就是先把東風大自主的乘用車規模做起來;然後在過去統一品牌管理的基礎上,深入推進各個自主品牌乘用車板塊的大協同。“包括平台、動力總成、新能源、智能網聯等各個方麵,結合未來新技術進一步整合資源,形成既有協同、又有分工、各具特色的發展態勢。”
“今年下半年,東風自主將會有新谈球吧-体育赛事推出。在品牌和品質向上的前提下,谈球吧-体育赛事的升級、網絡的優化和服務質量的改善,包括營銷的創新,將推動東風大自主跨越百萬輛規模,讓東風自主乘用車在中國市場盡快躋身主力軍地位。”盡管壓力不小,劉衛東依然希望通過內部協調與提升,推動東風自主品牌乘用車在今年實現百萬輛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