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用汽車之都 政府定點采購單位
·環衛車、環衛設備及專用汽車生產基地
銷售經理:王翔 13908662884
王經理 18995953584
姚經理 18771340219
鮑經理 13409665848
傳真號碼:0722-3818001
企業郵箱:zhtzcw@qq.com
國際原油價格自今年以連續下跌,最近的一次已經讓油價跌至2008年後的新低,與高點相比跌幅達40%。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汽車消費者盼望國內油價與世界接軌,同樣下調價格是眾望所歸,也正因此日前發改委放話“根據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製的有關規定,暫緩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才引發眾怒,其提出的“因環保原因保持油價”更成為輿論抨擊的焦點。
筆者認為“因環保原因保持油價”在邏輯上根本無法說通。
首先,造成霧霾的罪魁禍首到是底是誰,目前仍無定論。“閱兵藍”等量好天氣產生的根本因素在於關停大量使用煤炭的企業,汽車“限行”所起到的作用與之相比相當有限,如果發改委堅持“因環保保油價”,至少拿出一個站得住腳的數據來證明。
其次,退一步講,即使汽車尾氣排放是導致霧霾的罪重要因素,那麽油品質量是否也要進行考量?目前石油谈球吧-体育赛事是國家壟斷經營,油品質量如何自然該壟斷部門來負責,提高油品質量與環保效果密切相關,發改委為何不能督促相關部門、企業提高油品質量?
再次,汽車消費者對石油谈球吧-体育赛事的需求是剛需,今年以來國內油價有過下調,既然發改委認為“保油價”可以減少油品消耗,那麽是否也有數據顯示高價位時油品消耗與降價後的油品消耗有明顯的差別?
國內石油價格一直與國際未能完全接軌,而油品質量與國際平均水準是否存在差距、如果存在差距,國內消費者支出如此高的用車成本,難道不該要求這些“取之於民”的費用用在提高油品質量上麽?!對此發改委又該作何解釋呢?
相關新聞顯示中國11月原油進口比去年同期增加7.6%。數據顯示中國今年截至11月份原油進口增加了8.7%,總進口3億2百萬噸,大約為每天661萬桶。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對於國際有家波動,相關部門並非“無動於衷”,市場敏感度相當高,但在囤積如此多的原油之後,國內消費者卻並未能從中獲得應有的收益,這又該作何解釋?
有觀點認為導致國內油價下跌遲緩一個重要原因是油價暴跌可能招來通縮魅影,從而重挫物價指數。今年以來國內宏觀經濟乏振,在歲末之時如果出現因油價下跌導致的嚴重通縮,不僅對宏觀經濟年度目標完成產生不利影響,更可能為明年經濟發展留下陰影。從這一點看,發改委“因環保保油價”極可能是一個托詞,更可能成為一隻“替罪羔羊”。但問題在於:油價下跌固然有導致物價整體下跌的可能,但這並非就一定導致生產利潤的下降——油價下跌降低了物流成本,這本該是生產企業的福音而非噩耗。另一方麵,中國物流成本之高眾所周知的原因在於相關稅費過高,如果為了避免通縮,為什麽不在相關稅費的改革上做些探索?
“讓利於民”是本屆政府一直倡導的,增值稅減半對於汽車消費的拉動作用日漸顯現,而發改委“因環保保油價”的舉措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影響了購置稅減半對於汽車消費的利好作用,對於這種以冠冕堂皇的理由來保證“坐收利益”的行為,消費者有權說“不”,而輿論界更有權力問一句:發改委如此行事,意欲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