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用汽車之都 政府定點采購單位
·環衛車、環衛設備及專用汽車生產基地
銷售經理:王翔 13908662884
王經理 18995953584
姚經理 18771340219
鮑經理 13409665848
傳真號碼:0722-3818001
企業郵箱:zhtzcw@qq.com
國內“史上”最嚴汽油標準有望今年三季度出台。一直混亂的油品市場,使得不規範的地方煉油企業有了生存空間。而新油品標準的實施,將是對地方煉油企業轉型的挑戰。2.4億輛機動車能否和碧海藍天和諧共處?或許油品升級能給出答案。
近日,相當於歐盟歐VI標準的汽油國VI標準送審稿獲得通過。在該標準中,決定油品質量的關鍵因素——硫含量,由國V標準的不超過50ppm(1ppm=1mg/kg)下降到不超過10ppm,降幅達80%。據專家介紹,這部國內“史上”最嚴汽油標準有望於今年三季度出台。
依據國家製定的油品升級時間表,2017年年底前油品將全麵實行國VI標準。
不過,油品升級必然會帶來成本的增加。據研究機構估算,柴汽油均升級到國VI將會帶來上千億元的成本。業內人士表示,如何確立成本分攤機製顯得尤為關鍵,如果該問題不解決,油品升級恐怕隻會升級了“標準”而升級不了品質。
地煉企業的考驗
根據國務院製定的油品升級時間表,2017年年底之前將全麵實行國VI標準。國務院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海油率先如期完成改造任務,確保按照柴汽油升級實施時間如期供應合格油品。
對於資金實力雄厚的三巨頭而言,如期完成改造任務似乎不存在懸念。而對於占據全國成品油供應市場約20%份額的地方民營煉油企業而言,油品升級則意味著要跨越一道決定生死的門檻。
由於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國內目前出現了多種油品標準並存的局麵:京五、國四、國三等,這就使得地方煉油廠暫時不用投入巨資進行技術升級就可以找到生存的空間,一些企業此前對於技術改造的積極性也不是很高。
“油品升級是必然的趨勢,對地方民營煉化企業而言,設備技術升級改造也是必然的選擇,否則等到全國統一實行國VI標準後,市場也就喪失殆盡。”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林伯強[微博]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
山東一家民營煉油廠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今年2月份國務院發布油品升級時間表以來,自己所在的煉油廠也“被推著”升級煉油裝置。他直言:“油品升級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地煉企業煉油的油源主要為進口的燃料油,同中石油、中石化采用的原油相比,燃料油黏度大、雜質多,本來生產成本就高,再加上現在油品升級又得上馬脫硫裝置、加氫裝置,每一套裝置都是上千萬元,對於中小民營企業而言,的確是一筆不小的負擔。”該工作人員說,與“兩桶油”容易獲得國家補貼不同,民營企業隻能自己消化升級的成本,這樣容易喪失價格優勢。
低廉的違法成本
山東省臨沂市一家加油站的老板劉偉力(化名)對法治周末記者坦言:“價格才是影響消費者決策的關鍵因素。”他表示,目前山東強製執行國III汽油標準,不過從一些地煉廠采購的國II標準的汽油銷量仍然很可觀。
“消費者最關心的是加了多少錢的油,跑了多少公裏的路,至於對環境的影響往往會被消費者忽視掉。”劉偉力說。
當記者詢問銷售國II標準的汽油是否遭遇過處罰時,劉偉力稱,除了被消費者舉報的特殊情況外,工商部門一般兩三個月進行一次常規抽查,如果查出銷售國II標準的汽油,一般以油品質量不合格論處。
根據我國相關法規,銷售不合格油品的,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對直接責任人員處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不過,劉偉力表示一般都能摸準工商部門檢查的節奏,因此被“逮住”的可能性並不大。他表示,現實中,價格低的低標準成品油仍有很大的市場,如果執法不嚴的話,油品升級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林伯強則對記者表示,隨著2017年底全國範圍內油品標準的統一,加之政府對於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無論是加油站還是地方煉油廠,都不能再抱有僥幸心理。不過林伯強也強調,為了更好地推進油品升級,對於升級產生的成本還需要建立起分攤機製。
“目前實施油品升級的技術難度並不大,主要是價格問題。長期而言,油品升級的成本最終是要消費者來買單;但是短時間而言,為了避免油價大幅上調帶給銷售終端的衝擊,還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三方來共同承擔。”林伯強對記者說。
林伯強分析,政府承擔油品升級的成本可以通過減稅或者財政補貼來實現。不過這兩種方式產生的效果會有很大的差別。“采用財政補貼方式的話,隻能到達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央企,地方民營煉油廠則很難享受到,這樣容易造成競爭的不公平。而減稅的方式則可以避免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