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用汽車之都 政府定點采購單位
·環衛車、環衛設備及專用汽車生產基地
銷售經理:王翔 13908662884
王經理 18995953584
姚經理 18771340219
鮑經理 13409665848
傳真號碼:0722-3818001
企業郵箱:zhtzcw@qq.com
“2013中國汽車流通行業年會”日前在成都舉行。對於今年汽車產業的增速,業內普遍預計將超預期,樂觀預計將達到15%。不過,大多數經銷商認為2014年我國汽車市場增速將有所放緩,預計將在5%—10%之間。業內多認為,環保、限購等政策的實施,將成為製約汽車銷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如果實施限購政策的城市增多,將直接影響自主品牌的銷量。
金九銀十成色足
10月份,中國汽車市場繼續延續9月的增長態勢。根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統計,10月,中國廣義乘用車銷售159.7萬輛,同比增長24.4%,總產量157萬輛,同比增長24.2%;狹義乘用車銷售148.1萬輛,同比增長28.4%,產量146.2萬輛,同比增長28.4%。
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市場營銷研究分會主任饒達看來,10月高增長的理由主要有三點:一是日係車市場今年10月批發和零售銷量分別同比增長173%和82%,使銷量增加,這個勢頭還可以繼續一段時間;二是兩個多月來,國民經濟開始向好,提高了消費者信心,出手買車;三是汽車市場連續3年低速增長,壓抑的購買力開始釋放,今年乘用車市場淨增量僅是2010年的50%左右,釋放過程還將繼續。
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產業,經過前幾年的高速增長,成就了中國汽車大國的地位。但自2011年以來,我國汽車市場增速呈現放緩跡象。從今年以來的產銷數據來看,今年的市場相較於前兩年已經開始回暖,且高於年初業內的普遍預期。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何黎明認為,市場回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汽車產銷量的增長均接近13%;二是根據流通協會對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的調查,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和庫存係數從今年6月份開始逐月回落至警戒線以內和合理的庫存區;三是大多數汽車經銷商的經營規模和盈利水平有所提高,上市汽車經銷商今年上半年的主要指標要好於去年同期。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10月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46.7%,比9月上升了1.7個百分點,庫存預警指數仍處在警戒線以下。不過,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調查,認為總需求增長的比例從9月份的45.5%降至39.7%,認為總需求量下降的比例由9月的25.0%提升至28.7%。與9月相比,10月經銷商認為庫存量“增長”的比例從33.6%增至34.3%。數據表明,10月份,4S店集客量、成交率、日均銷量環比均有所下降。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分析認為,由於經銷商旺季補倉備貨以及廠家四季度壓庫因素影響,雖然10月份汽車市場銷量飄紅,但庫存並未因此而下降明顯。11月,將進入廠家及經銷商四季度最後“衝刺”階段,經銷商及廠商為了年底創造出喜人業績將加大促銷力度,促進銷量增長。廠商也將加大對經銷商的壓庫力度。因此,11月經銷商庫存壓力將會明顯增加。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建議,經銷商要對市場保持理性判斷,積極應對激烈的競爭,在“三包”落地的背景下,更要做到銷售與服務並重,才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更勝一籌。
明年增速或趨緩
本田科研工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謳歌事業部副部長陳悅指出,綜合環保、限購、限牌等不確定因素考慮,明年乘用車將保持12%左右的增長。
而對於豪華品牌的增長,他的觀點則更為樂觀。首先,升級換代的需求非常強勁,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對豪華品牌的需求會增加。其次,目前很多豪華品牌車底價已經到了二十萬出頭,很多大的豪華品牌渠道已經到了三線四線,甚至五線城市都有了。這些因素共同作用,預計明年豪華車的增量應該在15%以上。
但國機汽車總經理伍剛預測,2014年我國汽車市場增長可能會低於10%。他認為,明年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將直接影響到汽車消費。從行業政策的角度來分析,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限行政策以及增加汽車使用成本的政策,都對進口車的需求總量產生一些影響。對乘用車燃油耗值辦法的實施,也會對進口車谈球吧-体育赛事結構產生影響。再加上一些新的消費稅政策的提出,可能對高端進口車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重慶百事達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敏認為,2014年不會有太大的驚喜,預計市場增速在8%—10%之間。饒達估計,2014年整個汽車市場增速約在11%左右,乘用車市場可以到13%。不過,與陳悅的觀點類似,他同樣表現出對環保、限購政策出台對汽車市場帶來影響的擔憂。“明年最關鍵的是政策問題,增加使用費用、降低車輛開動頻次,這些政策什麽時候出台,出台的強度有多大,現在不好說。如果不出台,估計乘用車增速大概能比今年稍微低一點,因為總量已經很大了。”但是如果政策出台過早,將直接影響汽車市場。
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優良天數逐年提高;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製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根據城市發展規劃,應合理控製機動車保有量,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要嚴格限製機動車保有量。
另一方麵,汽車限購政策對汽車市場的影響不容小覷。為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緩解交通壓力,2010年12月23日,北京公布《北京市小客車數量調控暫行規定》,中國汽車市場連續8年的高增長被北京的限購令輕易扭轉。繼北京之後,2012年6月30日,廣州宣布對中小型客車進行配額管理。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曾在7月10日的上半年汽車產銷數據會議上透露,目前天津、深圳、杭州、成都、石家莊、重慶、青島、武漢八大城市均存在實施汽車限購的可能。一旦這些城市實施限購,當地汽車銷量將減少40萬輛左右,下降25%左右。雖然部分城市否認了實施汽車限購政策的可能,但是已有城市表露出實施限購的意向。今年8月,天津市委、市政府發布《美麗天津建設綱要》,提出為應對日益嚴重的交通擁堵趨勢,適時考慮采取限購、限行等辦法,控製機動車數量過快增長。10月,南京出台《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及《南京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3—2020)》,首次提到南京市政府為控製機動車總量,重點控製大型載客汽車和重型貨車的增長,適時製定限購調控措施。
限購政策對自主品牌的銷售帶來極大影響。數據顯示,上海、北京、廣州宣布實施限購小客車政策之後,自主品牌占有率下降近一半。分析認為,更多自主品牌轎車、經濟型轎車在限購城市將被邊緣化,更多的汽車經銷商將不得不轉而經銷豪華車、合資品牌汽車。
汽車產能過剩不容忽視
2010年9月在天津舉辦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警告說,中國旺盛的市場需求刺激汽車企業紛紛擴大產能,導致汽車行業麵臨潛在的產能過剩風險。
陳斌關於警惕汽車產能過剩的觀點,遭到汽車業界不少權威人士的批駁。他們認為,對汽車產能過剩的擔憂沒有必要。現在的問題不是產能過剩,而是供不應求。還有一些學者則認為,即使真的產能過剩,糾正產能過剩也要靠市場而不是靠政府。
三年過去,陳斌的警告一語成讖。在11月10日舉辦的2013中國汽車流通行業年會上,與會的業內人士和經濟學家一致的看法是,國內汽車產能過剩已經形成,而且越來越嚴重。汽車產能嚴重過剩,對未來幾年的國內車市帶來巨大挑戰和不確定性。
產能過剩從潛在到現實
3年前,國家發改委牽頭,委托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對國內20家汽車企業集團和十家骨幹整車企業進行了曆時兩個月的產能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國內主要30家車企2009年形成整車產能1359萬輛,2015年規劃產能達3124萬輛。地方政府對新上整車項目十分積極,全國27個省區、直轄市生產整車。根據發改委從地方政府了解的規劃情況,“十二五”末期規劃產能遠遠超過這30家企業的規劃數據。
最近兩年,各地又新上了一批整車項目,包括奇瑞大連整車工廠,沃爾沃國產項目、奇瑞捷豹路虎合資項目、長安標致雪鐵龍項目、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在寧波、新疆、佛山新的生產基地,長安福特杭州項目等等。如果加上這些項目,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國內汽車產能將超過3500萬輛。
在經曆了過去兩年深度調整之後,2013年國內汽車產銷重返兩位數增長,預計今年全年國產汽車產銷可達2100萬輛左右。
在2013汽車流通年會上,大多數與會代表認為2014年國內汽車產銷增長在5%至10%之間。如果今後兩年年均增長10%,2015年國產汽車產量可達2500多萬輛,而產能高達3500萬輛,整整多出1000萬輛的產能。產能過剩已經從潛在變成了現實。
產能過剩威脅國內車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所長任興洲在年會發表演講時指出,
目前中國經濟麵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產能過剩。 這一次產能過剩呈現出行業麵廣,絕對過剩程度高,以及持續時間長等特點。不僅是水泥、鋼鐵、汽車等傳統產業,風電、鋰電池、光伏等新興產業也麵臨過剩。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何黎明2013汽車流通年會致辭時表示,今年國內車市較前兩年開始回暖,進入平穩理性增長階段。但是,由於汽車產能大於需求,對未來幾年國內車市不可過於樂觀。
何黎明指出,目前國內汽車產能已遠大於市場需求。汽車生產企業在2009年、2010年市場高增長驅動下擴建的產能,目前大部分已經竣工投產。這些產能的釋放,給市場尤其是經銷商帶來很大壓力。
從外部環境來看,未來幾年國內車市充滿挑戰,前景並不樂觀。一是汽車發展對環保、交通、能源帶來極大壓力,限購、限行、限遷等抑製汽車消費的地方性政策逐步向更多大中城市擴散。二是國內生產企業和進口汽車供應商對國內汽車市場預期過高,產能過度釋放,價格戰隨時可能爆發。三是二手車交易量較少、流通不暢,汽車消費信貸、汽車融資租賃等汽車金融服務發展滯後。四是汽車報廢更新力度不強。這些因素都將製約我國汽車市場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