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顯得很骨感。從以往淘汰落後產能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公示企業名單後,相信肯定會有企業從《車輛生產企業及谈球吧-体育赛事公告》中消失。也就是說不能預測的是,個別企業或因行政幹預而避免被淘汰。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有各類車輛生產企業1300多家,包括汽車整車企業171家、摩托車120家、專用車900多家、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135家。其中部分車企多年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產量極少甚至為零。在業內看來,這些落後的產能基本上不會成為國內汽車企業集團兼並重組的對象,實際上,在個別車企的背後往往是地方政府在阻礙淘汰的步伐。近年來,政策頻繁幹預的行業非但產業結構沒有調整過來,還往往伴隨著產能過剩。究其原因,多數是地方上的“有形之手”過度幹預和地方保護所造成的。
按照規劃,我國汽車行業前10家企業的集中度要從2010年的82.2%增加到2015年的超過90%。因此,政策主導、產業化淘汰還應減少整改期。否則,留給這些落後產能的時間越長,“拉郎配”、“國進民退”等政府對企業的救助行為就會越多,後期其退出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其實,退出機製隻是優化資源配置的手段,市場調控才是化解產能過剩的最佳選擇。但是,市場調控仍麵臨著一定的阻力。那麽,既然政策已經出台,不如加大力度盡快讓落後資源產能退出,從根本上推動汽車行業良性健康的發展。